我的藥品好像不一樣-談缺藥及學名藥議題
【斗六分院-在地醫療】
我的藥品好像不一樣-談缺藥及學名藥議題
因新冠疫情、烏俄戰爭、原物料短缺、通貨膨脹等因素,造成國際間缺藥問題顯著,台灣也面臨到缺藥的危機,而在醫院藥局櫃檯交付藥品時,常有民眾拿到藥品後詢問:
「藥師!這次的藥品跟之前不一樣,是不是拿錯了?」
「如果不是原廠藥,那效果會一樣嗎?」。
藥品分成原廠藥及學名藥,原廠藥為藥廠經長期研發及實驗,取得專利的新藥;而學名藥為原廠藥專利期過後,其他藥廠可生產同療效的藥品。目前缺藥議題,大部分缺的是單一廠牌,並非台灣真的沒有此成分的藥品。
以止痛藥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為例,此藥的製劑藥品許可證有一千多張,最讓大家熟知的名字為普拿疼,但其實市售愛舒疼、普除痛、利克痛也都是相同的藥品,食藥署在學名藥的生產上相當嚴格,所以在藥品選擇上,民眾可以破除品牌迷思,並鼓勵民眾以了解藥品成分取代商品名。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謝宜娟藥師指出,衛福部食物藥品管理署對學名藥的審查機制十分嚴謹,除了上市前需書面審查,確保學名藥與原廠藥四同(同成分、同劑量、同劑型、同療效),並以生物相等性來佐證原廠藥與學名藥之間具有相同療效;上市後每年也會抽查市售藥品,確保學名藥品質。此外,台灣在103年12月31後,全面實施國際PIC/S製藥標準,不符標準的藥廠,104年1月1日起便不得製造。
截至113年3月,台灣製劑藥品許可證共有20596張,其中有17329張為學名藥,佔84.14%。提高學名藥的用藥比率是世界的趨勢,在日本、美國等國家,其學名藥的涵蓋率在70-90%以上,使用學名藥因不須另做臨床試驗,可大幅降低生產成本、降低醫療支出,可更有效地利用醫療資源。另外,因國際藥品供應不穩定,發展國產學名藥可提高藥品供應的穩定性。
另外,健保署於113年10月推動牙科診所處方箋標示藥理成分,因牙科診所大多開立一次性、短期且單純的藥品,像是第一線抗生素、解熱鎮痛藥與消炎止痛藥等三類。未來,牙醫師只需要依藥理屬性開立成分名,讓民眾無須為了特定廠牌到處洽詢藥局。處方箋開立成分名而非商品名是國際趨勢,有助於控制藥價差並提升健保永續性。
除了藥品的選擇之外,最重要的是民眾的用藥服從性,按照醫囑準時且正確服用藥品,才是治療疾病的關鍵,若有用藥上的疑慮,也可與醫師或藥師討論。
(本篇內容旨在提供一般醫療衛教知識,如有不適或疾病,應尋求專科醫師的診治,以免貽誤病情,並能獲最佳治療的效果。)
#成大醫院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 #謝宜娟 #缺藥 #學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