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醫學與美容】讓靜脈曲張不再困擾:靜脈內雷射治療的優勢

【醫學與美容】

讓靜脈曲張不再困擾:靜脈內雷射治療的優勢

皮膚部 鄭宇宸醫師/林謙醫師

王女士是一位退休國小教師,年輕時需長時間在黑板前站立教學。她在約10年前開始注意到雙下肢出現些許毛細血管擴張,但因無嚴重不適而未積極就醫。近年來,她逐漸出現雙下肢靜脈曲張並伴隨水腫、皮膚顏色變深與皮膚搔癢等症狀,尤其是在站立超過30分鐘後更覺得雙腳腫痛,影響到她的日常生活。因此,王女士決定至門診諮詢治療選擇。

 

靜脈曲張 (varicose vein) 是慢性靜脈疾病 (CVD: chronic venous disease, 圖一1) 中最常見的一種表現。依文獻統計,靜脈曲張的盛行率在全球約2%-73%,在亞洲大約8%-45%,尤其年長者、女性、或有家族病史者更為常見,且若生活或工作中需長時間站立、缺乏規律運動、抽菸、或肥胖者,也較容易有靜脈曲張的狀況。靜脈曲張大部分源自於功能不全的大隱靜脈、小隱靜脈,或兩者皆有受影響,在瓣膜功能受損情況下,血液無法正常回流,久而久之便會造成靜脈永久性損壞。患有靜脈曲張的病人在腿部和足部會出現擴張、扭曲且腫脹的靜脈,顏色可能為藍色、紫色或紅色,並伴隨疼痛、或沉重感。其他症狀還可能包括腫脹、肌肉痙攣以及靜脈周圍的搔癢。

 

治療方式

對於症狀初期的慢性靜脈疾病,抬高患肢及穿著醫療用彈性襪是主要治療方式,可減輕疼痛、沉重感、痙攣和水腫。然而,對於保守治療反應不佳或就診時症狀已較嚴重的患者,可考慮進一步的積極治療,以下簡單介紹各種方式:

  1. 傳統外科手術: 傳統靜脈主幹抽除手術,透過在腹股溝處進行橫向切口(約2-3公分),結紮剝離大隱靜脈的各分支靜脈後再置入通條穿至膝蓋附近劃出之小切口,將整條病變血管抽除。類似方式也可用於小隱靜脈的治療。但此項治療方式需接受全身或半身麻醉,且有術後傷口較大、恢復時間長及併發症較多的缺點。
  2. 微創手術: 有鑒於傳統外科手術的風險與副作用,近十年來微創手術逐漸成為主流
  • 靜脈內雷射治療 (EVLT):在超音波引導下,醫師會將雷射光纖導管置入靜脈內,接著在周圍施打膨脹麻醉劑。雷射能量被周圍血液和血管吸收後轉為熱能後,使得血管壁收縮閉合,隨後逐漸纖維化並消失。這項微創手術可以在局部麻醉下進行,患者術後可立即行走。大多數患者能迅速恢復工作與日常活動。
  • 靜脈內射頻燒灼 (EVRF): 原理與雷射治療類似,差別在於射頻燒灼導管試過電流產生熱能來破壞血管壁,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 微創靜脈膠水治療: 將靜脈膠水注入靜脈,以非熱能的物理性黏合方式達到靜脈血管關閉的效果。
  • 微創血管勾除 (Ambulatory Phlebectomy): 手術中醫師會在靜脈周圍組織注射膨脹麻醉劑,隨後透過微小切口用特殊微型鉤針移除靜脈。患者術後可立即恢復日常活動並返回工作。此項治療通常會搭配靜脈內雷射或射頻燒灼治療。
  1. 硬化劑注射:透過注射泡沫式硬化劑,破壞血管內皮使之逐漸凋亡,以達到閉合血管效果。

上述治療方式之比較統整於表一。如有相關症狀,請至診間進一步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

表一、靜脈曲張治療方式

靜脈曲張治療方式

微創靜脈內雷射治療

微創血管勾除

硬化劑注射

傳統外科手術

治療原理

熱能破壞血管壁

微創手術移除

破壞血管內皮

手術移除

麻醉方式

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

無須麻醉

全身或半身麻醉

傷口大小

腿部細針孔

腿部小切口

腿部細針孔

腹股溝2-3公分

副作用、可能風險與限制

  • 治療部位輕微腫脹、瘀青
  • (少見) 傷口感染、血腫
  • 手術部位局部缺血、起水
  • 通常需搭配靜脈內雷射治療
  • 局部血塊、紅腫
  • 注射部位蕁麻疹
  • 術後色素沉著、皮膚潰瘍
  • 傷口疼痛、瘀血
  • 感染風險較高
  • 血管周邊感覺神經受損

復原時間

術後可立即行走

術後可立即行走

術後可立即行走

通常需臥床1-3

治療費用

自費

自費

自費

健保

總結而言,靜脈曲張是一種常見的疾病,雖然許多人可能認為它只是一個美觀上的問題,但實際上,它可以引發多種健康問題。因此,若有明顯症狀或相關危險因子與家族史,需及時向專業醫師尋求建議,以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避免病情惡化,以減少靜脈曲張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本篇內容旨在提供一般醫療衛教知識,如有不適或疾病,應尋求專科醫師的診治,以免貽誤病情,並能獲最佳治療的效果。)

#成大醫院 #皮膚部 #靜脈曲張 #靜脈內雷射治療 #鄭宇宸醫師 #林謙醫師

瀏覽數:

電子報訂閱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