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與美容】紅色草莓的背後─談嬰兒血管瘤與早期治療的重要性
【醫學與美容】
紅色草莓的背後─
談嬰兒血管瘤與早期治療的重要性
皮膚部 李孟羚醫師/林謙醫師
嬰兒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是嬰幼兒最常見的良性血管腫瘤,發生率約為4~5%。它常在嬰兒出生後數週內出現,表現為紅色或紫紅色的腫塊,外觀類似「草莓」,因此又被稱為「草莓狀血管瘤」。
常見部位與症狀
血管瘤最常出現在頭頸部、顏面與軀幹,依部位可分為表淺型(鮮紅色)、深層型(藍紫色腫塊)與混合型。雖大多數為無痛性腫塊,但若位於眼瞼、鼻端、口唇、會陰部等功能性或摩擦區域,可能會引起潰瘍、出血或器官功能障礙。
生長與自然消退過程
- 生長期:嬰兒血管瘤通常於出生後4週內初現,並在約5個月大前完成其大部分的增生。研究指出,此階段為血管瘤的快速擴張期,病灶體積可能在數週內顯著增加,尤以出生後前 3 個月最為活躍。
- 退化期:大多數血管瘤會在接近 12 個月時逐漸進入自發性退化階段(involution phase)。此過程為一緩慢但持續的萎縮與纖維化變化,通常在 4 歲前完成大部分退化。
- 後遺症:儘管多數病灶最終可自然消退,但部分病例仍可能留下永久性色素變化、皮膚鬆弛或結締組織增生等後遺症。
為何需要早期治療?
過去醫界曾採取「觀察即可」的策略,但近年已逐漸轉變。根據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與相關共識聲明,若血管瘤出現以下情形,應儘早轉介與治療:
- 位於高風險部位(眼、鼻、口、會陰)
- 出現潰瘍、出血、感染等併發症
- 快速增生且體積大
- 可能造成永久性外觀變形者
治療方式有哪些?
- β-交感神經阻斷劑 propranolol
- 針對具有功能性風險、快速增長或可能造成永久外觀改變的嬰兒血管瘤,現今主流的第一線治療為口服 β-交感神經阻斷劑 propranolol,已逐漸取代系統性類固醇,成為國際共識中的標準治療選擇。
- 建議的治療起始劑量為每日每公斤體重1至3毫克,分兩至三次給予,並需視個別反應逐步調整。用藥前應進行全面的臨床評估,包括血壓、心跳、血糖穩定性與呼吸道狀況,特別是在早產兒或有潛在心肺問題的嬰兒身上,更需謹慎。
- 臨床經驗顯示,Propranolol 的治療成效最佳時機為出生後5個月以內,即血管瘤仍處於快速增生期時介入治療,不僅可有效抑制增生,亦有助於病灶提早進入退化期。
- 大多數嬰兒在接受治療後的數週內即可觀察到病灶體積縮小與顏色變淡的明顯變化。建議的療程長度通常為6至12個月,惟須視病灶位置與反應彈性調整;部分深層或高風險病灶可能需延長至18個月以上以避免復發。治療期間應定期追蹤生長曲線、生理數據與臨床反應,以維持療效與安全性。
- 脈衝染料雷射(Pulsed Dye Laser, PDL)
- 主要用於表淺型血管瘤,尤其適合外觀暴露部位如顏面、頸部、四肢的病灶,或作為口服治療後之殘留處理。
- 作用機轉為針對病灶內的血管選擇性光熱凝固,有助於改善紅色外觀與毛細血管擴張。臨床上也常用於合併潰瘍之病灶,促進傷口癒合與減少疤痕形成。
- PDL治療往往需多次施作,每次間隔約四至六週,治療次數依病灶反應而異。對於混合型或深層病灶,其單獨療效則相對有限,常須與其他治療併用以達到最佳結果。
延誤治療的風險
若未能及時處理,嬰兒血管瘤可能造成:
- 視力、呼吸道或排尿功能障礙(視部位而定)
- 嚴重外觀變形,影響日後心理社交發展
- 永久性瘢痕或皮膚鬆弛
- 治療難度與時間大幅提升
總結
嬰兒血管瘤多數良性,但不應掉以輕心。家長與第一線醫護人員如發現疑似病灶,應及早轉介至專科醫師評估。早期介入不僅能改善外觀,亦有助於預防後遺症與提高生活品質。
(本篇內容旨在提供一般醫療衛教知識,如有不適或疾病,應尋求專科醫師的診治,以免貽誤病情,並能獲最佳治療的效果。)
#成大醫院 #皮膚部 #李孟羚 #林謙 #嬰兒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