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醫學與美容】原發性放射線治療(Primary Radiotherapy)在蟹足腫的角色

【醫學與美容】

原發性放射線治療(Primary Radiotherapy)在蟹足腫的角色

皮膚部 李孟羚醫師/許釗凱醫師

放射腫瘤科 薛尉廷醫師

認識蟹足腫

蟹足腫(keloid)是一種常見且令人困擾的皮膚疤痕增生疾病。即使只是輕微的外傷或手術後的疤痕,有些人仍可能發展成過度增生的蟹足腫,不僅影響外觀,還常伴隨癢、疼痛或壓迫等不適。

 

什麼是 Primary Radiotherapy(原發性放射線治療)?

傳統上,放射治療多作為「術後輔助治療」(adjuvant radiotherapy),也就是在手術切除蟹足腫後,再加上放射線照射,來降低疤痕組織在癒合過程中再度過度增生的機會。

然而,在某些病人身上,手術可能不適合,在這些情況下,「單獨放射治療」(原發性放射線治療Primary Radiotherapy)便成為重要的替代治療方式,也就是在沒有手術的情況下,直接針對蟹足腫病灶進行放射治療。

  • 使用表淺之電子射線(只涵蓋表皮、真皮與部分皮下組織,不傷害深部正常組織)
  • 在兩週內完成治療(通常照射4到6次,每週一三五治療,每個病灶照射時間約五分鐘)
  • 單次劑量5 Gy (葛雷),總劑量為20~30 Gy,會根據嚴重程度及臨床狀況做調整

 

原發性放射線治療適合哪些人?

由於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ICRP)於2007年建議:對於放射線較敏感的器官,如甲狀腺與乳腺,應盡可能做好保護。這對於孩童與青少年尤其重要,因為嬰幼兒時期若照射這些器官,日後罹患癌症的風險會明顯升高。例如有研究顯示,在嬰兒期因其他因素接受放射治療的患者中,甲狀腺癌風險可能增加約5倍,乳癌風險約增加2~3倍,且這樣的影響可持續數十年。因此目前的共識為:

  • 對成人而言,使用放射線治療蟹足腫是安全的選項
  • 對兒童與青少年,除非沒有其他治療選擇,否則應盡量避免
  • 所有放射治療執行時皆會使用特定防護屏蔽,以保護周邊的正常器官

放射腫瘤科醫師也會根據每位患者的年齡、病灶部位、大小與過去治療經驗做個別化評估並進行適當調整,以確保在治療效果與病人安全之間取得最好的平衡。

原發性放射線治療並非所有人都適合,但對於具備以下情況者特別值得考慮:範圍過大或不適合開刀的蟹足腫,症狀明顯導致生活品質不佳的病友(痛或癢),外觀或活動受到嚴重影響(如胸前、下頷、肩頸交界處),病灶長期反覆發炎感染。

 

放射線治療會不會有副作用?持續多久?

大多數人接受蟹足腫的放射線治療後,短時間內(照射期間及治療結束後1~2個月內)有可能出現局部的皮膚反應,包括照射區域輕微發紅、乾燥、癢感或灼熱感, 色素改變(局部變黑或變白)等現象。長期而言(治療結束半年至一年後)少數人可能出現微血管擴張(像紅色細絲)或皮膚變薄等現象。這些副作用通常很輕微,可以透過保濕用品與止癢藥膏舒緩,且多數會在數個月內恢復。

 

放射線治療蟹足腫會致癌嗎?

根據目前累積的研究與臨床經驗顯示,蟹足腫放射線治療誘發癌症的風險極低。在2009年發表的回顧性研究中,分析超過百年的放射治療資料,僅發現5個懷疑與治療有關的癌症案例(如基底細胞癌、甲狀腺癌、乳癌等),且其中多數都無法確認劑量是否過高、保護是否適當,甚至部分案例可能原本就不是典型的蟹足腫。也就是說,在使用現代放射治療設備、確保適當防護措施、投予合理劑量下,致癌機率極小,臨床裨益遠大於風險。

 

結語:把握時機,個別化治療

蟹足腫的治療不能一體適用於所有病人,需要根據個別患者的病史、病灶特徵與過去治療經驗及反應做出綜合判斷。原發性放射線治療提供了另一個可行的治療選擇,對於某些具備上述情況的患者而言,也許手術不是唯一必要的選擇,放射線治療也有機會提供足夠的症狀緩解與疾病控制。

 

(本篇內容旨在提供一般醫療衛教知識,如有不適或疾病,應尋求專科醫師的診治,以免貽誤病情,並能獲最佳治療的效果。)

#成大醫院 #皮膚部 #李孟羚 #許釗凱 #薛尉廷 #原發性放射線治療 #蟹足腫

瀏覽數:

電子報訂閱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