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與美容】蟹足腫與放射線治療
【醫學與美容】
微量元素鋅與皮膚健康
皮膚部 侯秉宸醫師/許釗凱醫師
放射腫瘤部 薛尉廷醫師
60歲的阿仁五年前接受開胸手術,術後疤痕發展成蟹足腫,除了美觀問題外,他時常會感覺疼痛、搔癢,十分困擾,因此到皮膚科求診,在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接受放射線治療,在完成療程後,不只疼痛與搔癢症狀有明顯改善,蟹足腫也隨著時間逐漸退紅、變平。
蟹足腫是一惱人的皮膚疾病,病患因傷口癒合過程出現異常,導致纖維母細胞過度活化,在皮膚真皮層中分泌過多的膠原蛋白而引起。其特色是會出現泛紅、隆起且超出原傷口邊界的丘疹或結節,常合併有搔癢或疼痛等症狀,且病灶可能隨時間逐漸變大。蟹足腫的致病原因多元,主要和各身體部位的皮膚張力、發炎反應及病患的基因背景相關,常好發於肩膀、前胸、上背、耳朵等處。
蟹足腫有時和肥厚性疤痕不易區分,因此建議患者至皮膚科求診,除了確立診斷外,蟹足腫的治療方式多樣,包含局部類固醇藥膏、類固醇貼片、病灶內類固醇注射、病灶內化療藥物5-Fluorouracil (5-FU)注射、手術合併放射線治療、雷射治療等,臨床醫師會根據病灶大小、部位、疾病活性來決定合適的治療方式。其中若病患的蟹足腫病灶較大、反覆復發或病灶部位不適合手術時,也可以將放射線治療當作第一線治療。
放射線治療經常使用於癌症治療,但也可以用來治療良性疾病,包含蟹足腫。放射線治療能夠有效抑制照射處的皮膚血管新生,並能抑制皮膚纖維母細胞增生,來達到治療蟹足腫之效。治療後患者不僅搔癢與疼痛的症狀能獲得緩解,蟹足腫病灶也能在幾個月到一年間逐漸變平。然而,放射線治療亦有其副作用,短期副作用包含局部皮膚發炎泛紅、疼痛、出現水泡,長期副作用則包含皮膚色素變化、微血管擴張等,少數治療後仍有復發之可能,因此病患須依皮膚科及放射腫瘤科醫師指示回診評估。隨著放射線治療應用於蟹足腫的經驗日增,目前的治療劑量也逐漸降低,大幅減少病患後續出現皮膚癌的可能。
(本篇內容旨在提供一般醫療衛教知識,如有不適或疾病,應尋求專科醫師的診治,以免貽誤病情,並能獲最佳治療的效果。)
#成大醫院 #皮膚部 #放射腫瘤部 #蟹足腫 #放射線治療 #侯秉宸 #許釗凱 #薛尉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