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肌少症,恢復高齡行動力】專題6-2:正確認識肌少症,及早運動不用怕

 

【改善肌少症,恢復高齡行動力】專題6-2

正確認識肌少症,及早運動不用怕

  根據目前專家學者的共同認定,「肌少症」是因肌肉量減少,加上肌力減退,且體能表現下降。症狀包含:走路緩慢、遠距離路程常需要多次休息、時常跌倒、坐姿起身時感到困難、爬樓梯覺得吃力等。

  成大醫院快快行小組副召集人、復健部蔡孟潔物理治療師指出,容易得肌少症的主要族群,有年長者、有慢性病、長期臥床或營養不良者;主要透過測量握力、坐到站測試、行走速度等,再經由測量身體組成,來確認肌少症的有無。因此,若由日常生活症狀觀察,懷疑自己或家中長者有肌少症狀況,再由醫療專業人員做確認。為改善年長者的日常生活與健康,成大醫院也成立了快快行小組,針對肌少症做評估及介入。

  為更精準瞭解患者現時情況,除了肌少症的一般判斷標準,蔡孟潔物理治療師表示,在物理治療部分會增加量測伯格式平衡量表、下肢關節角度,與肌力測試及6公尺行走速度測試。

  伯格式平衡量表有14個平衡功能的測驗,如:單腳站、彎腰拾物,可以了解受測者的平衡功能與跌倒風險;而測量6公尺內的平均行走速度,有助於確認肌少症的存在;下肢關節角度與肌力測試,則是幫助醫療人員更精準判斷肌少症的影響程度與相關因素。

  肌少症一般需經由飲食調整及運動訓練兩方面來改善。在運動訓練部分,蔡孟潔物理治療師表示,因肌少症患者常有下肢無力、易跌倒及步態改變等狀況發生,因此重點就在合併阻力的多關節複合型訓練,如阻力式腳踏車,以及平衡訓練,如直線行走等,以用來增進肌力、肌耐力與平衡能力。訓練的阻力來源可以是自身體重,或在肢體端綁上沙包、彈性帶等,提供額外負荷量來訓練肌力;但因對象是年長者,阻力的增加須漸進,肌肉收縮放鬆的時間也要拉長,以避免拉傷。

  像因嚴重心律不整接受去顫器植入手術的73歲蔡伯伯,住院臥床時間較久,出院後除了面臨心肺耐力下降,肌力也大幅衰退,具備肌少症特徵。因此,其訓練計畫除以有氧運動來增加心肺耐力,如阻力腳踏車及跑步機,也漸進增加下肢肌力的訓練,如腿部推舉、間歇半蹲、負重雙腳交替登階等。經過2個多月訓練,心肺耐力、下肢肌力及日常生活功能都有明顯改善,蔡伯伯原本困擾不已的走路緩慢、起身困難的現象也消失了。可見藉由肌力訓練來減少肌少症帶來的不便,是相當合適的選擇。

(本篇內容旨在提供一般醫療衛教知識,如有不適或疾病,應尋求專科醫師的診治,以免貽誤病情,並能獲最佳治療的效果。)

#成大醫院 #成大醫院快快行小組 #成大醫院復健部 #蔡孟潔 #物理治療 #肌少症 #運動訓練 #多關節複合型訓練 #平衡訓練